公告:
诚信为本,市场在变,诚信永远不变...
NG体育 PRDUCTS 当前位置: 首页 > NG体育 > 第五系列
草原,美丽中国的绿色基石-南宫官方网站
添加时间:2024-12-03
本文摘要:蒙古族那达慕和平摄呼伦贝尔草原许卫国摄巴音布鲁克红草滩王福生摄锡林郭勒草原上的牧歌和平摄中国绿色时报3月5日报道(记者张一诺苑铁军)这些数字,成为观察中国草原的最直接、最生动的景深。

蒙古族那达慕和平摄呼伦贝尔草原许卫国摄巴音布鲁克红草滩王福生摄锡林郭勒草原上的牧歌和平摄中国绿色时报3月5日报道(记者张一诺苑铁军)这些数字,成为观察中国草原的最直接、最生动的景深。中国是一个草原大国,天然草原面积3.928亿公顷,约占全球草原面积12%,居世界首位。

全国草原资源面积占国土面积的40.9%,分别是耕地和森林面积的2.91倍、1.89倍,是耕地与森林面积之和的1.15倍。草原殷实的家底,是绿色中国的巨大财富,更是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要像对待生命一样精心保护。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总结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草原发展道路,为美丽中国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无法替代的重要生态功能草原是地球的“皮肤”,如果森林是立体生态屏障,草原就是水平生态屏障。草原发挥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吸尘降霾、固碳释氧、调节气候、美化环境、运动休闲、健康养生、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国家林草局草原管理司副司长刘加文介绍说,我国草原从东到西绵延4500余公里,覆盖2/5的国土面积,保护着我们的生存环境。

草原也是我国黄河、长江、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辽河和黑龙江等几大水系的发源地,是中华民族的水源和“水塔”。黄河水量的80%,长江水量的30%,东北河流50%以上的水量,都直接源自草原。草原具有明显的防沙作用。

当植被盖度为30%-50%时,近地面风速可降低50%,地面输沙量仅相当于流沙地段的1%;植被盖度60%的草原,每年断面上通过的沙量平均只有裸露沙地4.5%。据测定,在相同条件下,草地土壤含水量较裸地高出90%以上;长草的坡地与裸露坡地相比,地表径流量可减少47%,冲刷量减少77%。潜力巨大的重要生产资料“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南北朝的《敕勒歌》,描述了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生动景图。远离诗歌,回归现实。刘加文从专业角度对草原进行了解释,他说,草原是由草本植物和灌木为主的植被覆盖的土地。

从《草原法》规定来看,草原是指天然草原和人工草地。天然草原包括草地、草山和草坡,人工草地包括改良草地和退耕还草地。今天所说的草原,范畴已比较广泛,不仅仅是指传统意义上的北方天然放牧草地,而是几乎涵盖所有长草的土地。

如今,草原已渗透经济生活领域,从草原畜牧业到草产业,它对人们的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凸显。2016年,西藏、内蒙古、新疆、四川、青海、甘肃六大草原省区产牛肉183.4万吨、羊肉225.5万吨、奶类1077.5万吨,分别占全国25.6%、49.1%、29.9%,在全国草食畜产品生产和保障畜产品供给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全国268个草原牧业及半牧业县的农业人口虽仅为全国农业人口2.5%,但生产的牛肉、羊肉、奶类产量却分别占到全国23%、35%、23%。

此外,草原畜牧业也促进农牧民致富增收,2016年六大草原牧区农牧民人均收入是1978年的80倍。如果通过加强草原保护建设达到世界发达国家水平,草原畜牧业依然有10-20倍的提升潜力。我国草种业、草地农业、草产品生产及加工业、草坪业、草产品贸易等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相关企业已达数千家,年产值超过7000亿元,草产业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替代的具有重要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的基础性产业。

美丽中国的绿色基石面积比重最大、比森林和耕地面积总和还多的草原,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为管护好草原的这片绿,从顶层设计到全面部署,草原保护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我国广大草原地区结合草原实际,逐步推行以“草畜双承包”为内容的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到2018年全国草原承包面积43亿亩,占草原总面积的73%。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进一步夯实草原承包制度,国家大力开展承包草原确权登记颁证,鼓励草原经营权流转,对稳定草原承包关系,促进草原生产方式转变和草原生态保护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草原保护建设实现重大变革。草原保护建设工作从长期以来农牧部门行业管理、单项治理,转变为把山水林田湖草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统筹规划、统一保护、统一修复、系统治理。

国家设立了专门的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机构,成立了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强化了对草原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提高了草原生态系统化治理能力。草原从畜牧业生产资料,转变为重要的生态资源,从利用优先,转变为生态优先、保护优先,坚持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管理方式上,草原从无序利用,逐步转变为依法管理、科学利用。国家出台了《草原法》等相关法律制度,大力推行禁牧休牧、划区轮牧、草畜平衡、基本草原保护等制度。

每年立案查处各类破坏草原案件近2万起,全国40%的草原面积实施了禁牧休牧措施,64%的草原被划定为基本草原。全国重点天然草原的家畜平均超载率较最高年份降低18个百分点。实施重大工程。

进入新世纪,国家对草原保护建设的投入力度逐步加大,大力实施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生态移民搬迁、草原防火防灾、草原监测预警、石漠化治理、草种基地建设等一系列草原生态建设工程。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草原的建设投入每年只有1亿元左右,2018年各类建设总投入接近300亿元。

“十二五”以来,我国仅草原生态建设工程项目的中央投资超过400亿元。退牧还草工程从2003年开始实施,到2018年中央已累计投入资金近300亿元,工程的实施累计增产鲜草8.3亿吨,约为5个内蒙古草原的年产草量。全国草原围栏面积由改革开放初期的0.5亿亩,发展到目前超过14亿亩。

生态建设工程的实施,带动了地方及社会各方面对草原的投入,草原基础设施明显改善,草原畜牧业发展基础更加巩固,草原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显著加强。创设重大制度。为建立草原生态保护的长效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农牧民保护草原的自觉性、主动性,自2011年开始,国家在内蒙古、西藏、新疆等13个主要草原牧区省区,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对农牧民科学利用草原,开展草原禁牧,实施草畜平衡给予奖励补贴。

8年来,国家对牧民的补助奖励资金达1300多亿元。内蒙古近600万农牧民从中受益;青海省76万牧民享受补奖政策,人均年增收1600元;西藏农牧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0%来自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特别是大部分牧业县补奖资金占牧户可支配收入的60%以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法规相继出台,“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逐步建立,强化空间规划、划定生态红线、实施用途管制、严格损害赔偿、实行生态问责等措施,对引导、规范和约束草原保护、开发、利用提供了基本的制度遵循。

生态重大转变。我国草原生态实现了从全面退化到局部改善,再到总体改善的历史性转变。

改革开放初期至上世纪末,由于草原畜牧业迅速发展,家畜超载过牧现象一度十分突出,全国90%以上的草原不同程度退化。本世纪初至党的十八大以前,随着依法治草和生态建设力度的加大,以及禁牧休牧、草畜平衡等综合措施的落实,局部地区草原生态形势开始好转,但总体退化的趋势仍未根本扭转。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草原保护建设各项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我国草原生态环境发生了历史性、全局性的变化,呈现出总体改善、稳中向好的态势。2017年全国天然草原鲜草总产量达10.65亿吨,连续7年超过10亿吨,实现稳中有增;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55.3%,较2011年提高4.3个百分点;草原鼠害、虫害及火灾受害面积较2011年分别减少26.5%、26.6%、82%。

全国人工草地面积由1978年的0.3亿亩,发展到目前每年种草保留面积1.8亿亩。内蒙古草原生态已恢复到接近上世纪80年代水平。


本文关键词:NG体育,南宫体育,南宫官方网站

本文来源:NG体育-www.jiadee.com